人民網
人民網>>強國新聞

《人民e財經》:經濟特區,40歲了!

2020年08月26日10:36 | 來源:人民網-強國論壇
小字號

《人民e財經》演播室現場

  主持人:各位好,這裡是由人民網強國論壇、人民日報麻辣財經工作室和全國黨媒平台聯合推出的新媒體訪談節目—《人民e財經》,我是珠海傳媒集團主持人馮喆,今天非常榮幸能夠參與到本期節目的錄制。今天我們聊的話題是經濟特區40歲了。今天非常榮幸有請到了兩位我們的訪談嘉賓,首先讓我們有請的是國務院參事室特約評論員姚景源先生,歡迎您。同時我們歡迎人民日報資深記者、同時也是麻辣財經主創陸婭楠老師。陸老師您好。今天我們聊正題之前,首先有請陸老師跟我們介紹一下《人民e財經》這檔新節目。

《人民e財經》特約主持人:珠海傳媒集團馮喆

  陸婭楠:大家好。麻辣財經工作室是人民日報的首批融媒體工作室,它的主創人員是來自人民日報的經濟社會部,去年我們工作室獲得了中國新聞獎新媒體欄目一等獎,今年我們希望在這個高原上面再創高峰,所以打造了《人民e財經》,《人民e財經》實際上是結合了人民日報、人民網強國論壇和全國黨媒平台這個報網端三個資源,希望進一步地發揮我們在經濟報道上的優勢,同時,我們也是希望能夠開門辦報、開門辦融媒體,加強央地互動,今天我們第一期欄目也邀請到了珠海傳媒,希望通過我們不同視角看經濟特區,我們的話題有一個新的火花。

  主持人:聽了陸老師介紹,相信很多麻辣財經的鐵粉們也是非常非常關注,有多元的元素,進行不同的創新。相信會讓很多人得到自己非常想收獲的訊息。今天我們要聊的話題就是經濟特區已經40歲了。今年是經濟特區40年,在1980年8月26號,是我們第一批經濟特區,深圳經濟特區和珠海經濟特區成立的年份。我想問一下姚老師,當年國家在設立經濟特區是出於什麼樣的考量?經濟特區設立的目的以及想取得的效果都是什麼呢?

  姚景源:我們把時間回到40年以前。在我們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上,確立了要把全黨工作的重心轉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並且我們黨提出了一個非常重要的目標,就是要在本世紀末,把我們這個國家建設成工業、農業、國防和科學技術現代化的國家,當時四化是我們大家都要奔去的宏偉目標。我們到了這樣一個歷史階段,我們提出了一個四化的宏偉目標,我們採取的這樣一個重大的戰略措施。

《人民e財經》嘉賓:國務院參事室特約評論員姚景源

  當然,特區,大家知道,最開始想搞一些出口的加工區,但是,后來把它叫做經濟特區,從出口加工區到特區,它的內涵一下子就發生了根本的變化。所以,我們現在回過頭來之后,我們說是特區40年,是十一屆三中全會所確定的一個重大的戰略決策。

  陸婭楠:非常同意姚老師說的。在我看來,為什麼搞特區,還是四個字?窮則思變。如果我們來看一下經濟數據,因為姚老師也是做數據出身的,去年我們國家的人均GDP是首次突破了一萬美元,但是如果回到1978年那個時候,我們再看那時候中國的人均GDP是什麼?155美元,155美元是個什麼概念?當時全世界最窮的地區是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國家,但是我們的人均GDP隻有人家的三分之一,這麼窮,怎麼辦?沒有錢搞發展,我們得從外面引點錢過來。當時在廣東主政的領導人就說了,我們要不要向中央提出一下,我們廣東有這個人脈資源,華僑多,有這個資源,我們能不能來引點資,最后中央一討論,可以,我們應該允許廣東、福建這樣的地方,利用他們的資源,有利條件來搞這個特區。

《人民e財經》嘉賓:人民日報主任記者陸婭楠

  主持人:我非常同意姚老師和陸老師的觀點,就像剛剛姚老師和陸老師所說的,我自己本身是珠海人,在珠海已經生活工作過幾年,對珠海有一定了解,珠海也是1979年破縣立市,1980年被設立為第一批經濟特區,在設立特區之初,珠海也是敢闖、敢試、敢為人先,像剛剛陸老師所說的,開辦了中國第一家三來一補企業,是香洲毛紡廠,也是開創了國內吸引外資的先河。可以說珠海伴隨經濟特區40年,有了一個飛躍式的發展。我想問一下姚老師,為什麼這些地方,像深圳、珠海,原本只是小漁村、小縣城,為什麼一被國家設立成經濟特區之后就能夠發展這麼快速、這麼迅猛呢?

  姚景源:小平同志說可以給一些政策,這個政策是什麼呢?就是改革開放。這個時候改革開放,就有力地撞擊了那種舊的閉關自守的狀況,而且應當說是特區的黨政領導干部、特區廣大的民眾,大家都有一種積極向上。我那個時候是深深地感到特區的氛圍,在80年代初,在建立特區的時候,我們真的是有一批,現在講叫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領導干部,和老一輩革命家。他們這一代我們黨的領導干部,把全身心都扑在改革開放事業上。深圳從一個小漁村到現在能成為一個上千萬人口的國際化大都市。剛才婭楠講,全國人均GDP收入是一萬美元,深圳去年是29498美元,接近三萬美金了,全國第一。深圳特區的發展和實踐証明,我們搞經濟特區的政策是正確的,在那個時候我們這麼大個國家,我們960萬平方公裡,我們那麼多的人,那個時候還是9億人口左右,我們這麼一個狀況,我們就是人口多,底子薄,所以,我們要有一個突破,怎麼突破呢?一個是剛才婭楠也講,借鑒國際上的好的先進的經驗。第二個,從我們自身,我們特色出發。我們搞特區,其實也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個重要內容。我們現在看,深圳、珠海,這幾個特區的成功,應當說還是我們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一個重要成果。我覺得,我們在建立深圳、珠海等等這些特區的時候,我們有一批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可以殺出一條血路的,不顧個人得失的改革家,這種改革家真的是令我們到今天應當去敬重他們、懷念他們。

  主持人:正是這樣一批改革家大刀闊斧把我們的特區建設得這麼好,特區40年來取得這麼輝煌的成績。

  陸婭楠:剛才姚老師給了我一個提示,我在想,特區的“特”是不是可以歸納成,第一個是它享受了特殊的政策,用特殊的政策撬動了它的主動性和創造性,使得很多原來可能體制機制上的一些不太順暢的地方,一下子就順暢了,使它的要素能夠迅速地聚集,於是它就能夠很快地煥發生機活力,這是第一個特殊的政策。第二個是闖出了特色的道路,原來全部都是計劃經濟,但是真的到了特區,我們要尊重市場的規律,我們可以看到,國外的先進的現代化的企業管理制度是什麼樣子的,我們真的開始闖出特色的道路。最后我真的認為有一批特別能干的改革家、實干家,包括現在深圳市委前面有一個特別有名的雕像叫拓荒牛,真的是有一批這樣的拓荒牛,所以才有了現在特區的輝煌,而且可能不只是一批,可能幾代,一代又一代不停地拓荒,不停地開拓,去探索,先試先行才有了今天特區的成就。

  主持人:因為特區人敢闖敢試,敢為人先,特區取得了長足的發展。我們知道經濟特區40年發展得非常迅猛,在經濟方面,您覺得經濟特區的設立,對全國的經濟發展會有哪些好的效果和作用?

  姚景源:經濟特區,第一個任務把它作為一個試驗田,就是我們所有在改革開放上的一系列的想法,都可以在這裡試驗。再講大一點,站在世界經濟當中,我們對外開放也是個試驗,所以,試驗就是要有一種闖勁,這是一個。它作為一個試驗區,我們所有的改革開放都可以在這裡試驗。

  第二個,改革開放的示范區,它示范。因為這個特區最終要影響全國,要向全國輻射,我們其他地區可能要想辦法去復制它的一些好的經驗,這個時候特區起到了非常好的示范作用。我們能夠不斷地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包括價格改革,甚至包括人事制度改革等等這一系列的改革,在這一塊,經過試驗,最后成為示范。

  還有一個,特區做了非常重要的貢獻,它是個大學校,在特區當中,在發展進程當中,這40年,你說它的貢獻,比如深圳GDP、珠海GDP佔了多少,我覺得這是個成就,很重要在哪裡?現在我們40年積澱,特區培養了相當多的干部,這些干部懂管理,懂前沿的整個經濟技術發展的狀況,而且他們思想解放,干起事來大刀闊斧,改革開放的意識非常強,這是一。第二,深圳、珠海這樣的特區,它培育了一大批的企業家,數以萬計,十萬計、百萬計的企業家,這個非常重要。現在到全國,無論東中西部,特別是中西部看看去,很多企業家,他原來最早都是在深圳的,他走到中西部。我們在這40年成果的時候,總結特區成果,不要光看單市,不要光看GDP總量是多少,我覺得更重要的它是個“學校”,培養了那麼多干部,優秀的干部,那麼多的企業家,這是我們在今天看,我覺得是一個了不得的財富。

  陸婭楠:真的是這樣,到現在為止,我們到地方去調研的時候還會聽到地方的領導和企業家說我剛從廣東回來,我從廣東取經回來,去廣東取經這個事情到現在,直到今天,40年了,依然是重要的一堂課。在特區這個層面上,它是一個大的學校,同時它還是一個窗口。小平同志也說,特區是窗口。這個窗口可能是兩個雙向的,一方面是我們看向外面的,外面有什麼先進的,有什麼好的東西我們可以借鑒,可以學習,然后再融合我們中國的特色,來探索我們的中國特色市場經濟。另外一方面,也是我們展示中國改革開放的一個窗口,我們中國要堅定改革開放的姿態和態度是什麼樣的,所以,這幾年,全球的外商投資,實際上增速是在持續下降,是萎縮的,但是中國連續三年一直還是保持了很好的外資增速,而且外資的直接投資的規模,一直都還是穩居第二,這個窗口的效果還是很明顯的。

  主持人:這樣的窗口效果對中國,包括對整個經濟體來說都是有非常好的促進作用。40年的發展,經濟飛速飛躍的同時,我們經濟結構其實也在發生著很多的變化,40年來,我們這些特區的經濟結構都發生了哪些變化?取得了什麼樣的效果?

  姚景源:我們特區一開始確確實實是以“三來一補”,就是來料加工、來樣加工、來件裝配,補就是補償貿易。一開始,特區是以“三來一補”為主,隨著發展,我們特區的產品,出口比重越來越高,而且我們可以做到外匯收支平衡。隨著特區的發展,特區內在的結構也發生變化,我們這個特區,無論是深圳還是珠海,還是其他幾個特區,我們最開始是以制造業、工業,或者是包括一些勞動密集型的產業,但是,隨著我們的發展,產業內在的結構就發生變化,比如說我們的勞動密集型的產業就更多地向知識密集型、技術密集型方向發展,我們第二產業,就是工業的比重是在縮小,相反,第三產業,特別是現代服務業,包括金融、保險、科技、教育,這些第三產業在迅速的比重提高。

  我們看特區40年,一方面要看它總量的變化,另外一方面,剛才講的,要看到它內在的結構是在不斷地優化,看它的增長方式和增長的動力,也是在不斷地發生轉變和優化。所以,特區,一開始我們定的是四個特區,就是深圳、珠海、汕頭、廈門,后來我們又增加了新區,比如說浦東、天津濱海,我們又進一步地擴大,后來我們又增加了大概50多個國家級高新區,還有幾十個出口加工區,再加上保稅區、保稅港,這些我們已經有一百多個。

  現在回過頭來,我們最重要的還是自貿區建設,自貿區一開始是在上海,我們在浦東搞自貿區,后來我們進一步擴大,比如擴大到11+1,把海南島整個拿過來。我覺得對廣東來說最重要的就是粵港澳大灣區,粵港澳大灣區,廣東是九個市,加上港澳,9+2,無論是它的區域面積,還是它的人口總量,還是當下的經濟總量,這在整個世界上比就是各個灣區當中,它是最好的。我覺得將來中國最有發展的還是粵港澳大灣區,因為它有我們這40年特區發展的經驗,它有一大批的懂經濟、善管理的干部,有一大批企業家。我們整個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我覺得要圍繞什麼問題呢?就是說我們黨的第二個百年目標,我們第一個百年目標,從1921年到明年,我們建黨100年,我們要實現全面小康。第二個百年目標,就是新中國成立100年,從1949年到2050年。我們第一個百年目標應當說我們實現在即了,現在第二個百年目標我們還有30年,這30年,我們要把我們這個國家建設成為一個偉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我是把它歸納成,我說應當建設成國家富強、人民富裕、山河美麗。我們在未來這30年,最重要的要靠什麼呢?我覺得還是要發揮特區的精神、特區的改革開放,回過頭來還是在這裡,我覺得深圳作為一個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先行示范區,而且廣東粵港澳大灣區肩負最重要的使命還是我們黨的第二個百年目標,在這個百年目標的實現上,他們仍然需要發揮排頭兵的作用。

  陸婭楠:歷史的發展階段不一樣,我們現在社會的主要矛盾也變了,自然特區所承載的使命和擔當肯定也是不一樣了。我們要踐行新發展理念,進行高質量發展,肯定不只是解決能不能有錢、能不能富的問題,它需要解決很多多層次的矛盾、多元化的這種,最近又提到要形成新的發展格局,要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怎麼來做這個新發展格局?我覺得特區其實也是一個示范區。

  我們現在所存在的很多問題,可能還是我們的生產要素不能自由暢通的流動,像大灣區這樣的地方,我們不再是過去以一個城市一個城市為試點了,格局變大了,我們把九個城市和兩個特別行政區合到一起,它這之間的生產要素能不能更好地流通,能不能減少更多的梗阻,能不能在其他的我們市場改革中遇到的一些問題在這裡先破解,實際上這個大灣區能不能發揮更大的輻射作用。

  再加上我們的海南自貿港,今年也是“兩山”理論提出的15年。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海南的環境那麼好,我們現在也要讓它實現高質量的發展,經濟要好,生態也要好。特區在新的發展階段當中,就像剛才姚老師所說的,你要成為一個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這些現實的問題都可能要在這裡先行去探索、去解決,並且形成示范的經驗。

  主持人:剛才我們說了特區現在一個整體發展情況,陸老師也說到了海南,海南本身全島就是一個經濟特區,現在也是有很多的政策,包括今年也是出台了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的總體方案。本來已經有非常好的一個基礎了,而且是備受關注,又做了這麼大的一個動作,您覺得對海南包括對全國來說會有一個什麼樣的效果?取得什麼樣的作用?

  姚景源:黨中央、國務院希望海南在我們改革開放再出發這個進程當中能夠發揮更好的作用。所以,黨中央、國務院也做了非常重要的部署,特別是最近一段時間,連續地出台一些綜合性的細的政策。我覺得從這些政策措施看,應該講海南在下一步改革開放當中會得到一個相當大、相當好的發展。

  在新的歷史時期,我們的任務比當年解決溫飽、擺脫貧困,現在是更艱巨。所以,回過頭來,在改革開放再出發過程中,特區特別是特區精神、特區經驗,仍然是指導我們奔取第二個百年目標的一個重要的精神基礎。

  陸婭楠:海南建自貿港的政策出來,對於普通老百姓來講,第一個關注到的就是免稅消費購物,免稅店,我的額度提高了。如果不是因為疫情的原因,我相信現在去海南購物的小哥哥、小姐姐們一定是排大隊的,因為這確實是一個利好的政策。不僅對於消費,海南享受到的大量的稅收類的、金融類的、開放類的各種優惠政策,一定會給海南二次創業提供一個非常好的舞台。當然,在海南建設自貿港絕對意義不僅僅對海南本身經濟質量提升是有意義的,其實它對於整個中國的改革開放都具有非常大的意義。一方面我們要推進高水平的開放,其實在海南這個地方,我們需要這樣一個平台去對接國際的標准、國際經貿的標准,去學習國外的先進經驗,從而形成我們開放的制度的體系、高水平的對外開放的制度體系。

  另外,還有一點,在現在外部環境下,現在國際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的情況下,中國其實也是在釋放一個特別強烈的信號,我們拿出海南這麼大的一個省級的特區,我們搞自貿港,我們就是要像總書記說的那樣,中國開放的大門不會關上,隻會越開越大。我們不僅要自己在現在疫情當中率先復蘇,同時我們依然會為世界經濟增長貢獻我們的力量,在不斷地創造新的引擎。

  主持人:是的。站在改革開放這樣一個歷史潮頭面前,海南有這樣一個大刀闊斧的動作,也體現出我們國家的戰略方針。聊回到粵港澳大灣區,9+2這樣一個戰略,像廣東三個經濟特區,像深圳、珠海、汕頭都是包含其中的,站在一個改革開放對外窗口,同時又和我們9+2粵港澳大灣區這樣的布局相疊加,您覺得這樣的措施和政策會有一個什麼樣的化學反應?會取得什麼樣的效果?

  姚景源:我還是堅持,粵港澳大灣區將來是中國經濟最充滿活力、最有生機的一個地區。剛才我們已經從它的經濟總量、從現有的基礎、人口的數量,包括它的經濟結構、人才結構,我覺得將來中國最有發展前景還是粵港澳大灣區。

  粵港澳大灣區,一是黨中央、國務院也給了它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同時,我知道廣東省委省政府也在採取一系列特殊的政策措施。所以,我覺得中國將來最有發展前景、最有活力的還是粵港澳大灣區。我們現在非常重要的就是讓粵港澳大灣區,一個是自身能夠建設得像中央要求的宜業宜居宜游,經濟上充滿活力、充滿生機,為我們整個國家的綜合實力做重大貢獻,而且是進一步地更好地拉動世界經濟增長,同時它也是綠水青山。這一點,我認為將來粵港澳大灣區是這樣。

  我們現在要搞國內大循環為主。國內大循環為主,恰恰也給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提供了一個新的增長空間。我們以國內大循環為主,為什麼呢?因為現在有超大規模的市場潛力,超大規模的內需潛力,這一點在過去我們沒有得到充分發揮。現在,我們顯然在這方面要不斷地去挖掘,要把我們的潛力煥發出來,我覺得就能夠為粵港澳大灣區提供新的更加寬闊的市場。國內+國外,是相互促進。相互促進,粵港澳大灣區是佔有天時地利。

  主持人:在珠海,這幾年也是伴隨著這樣的定位,橫琴自貿試驗區以及橫琴青年創業營,比鄰港澳這樣的優勢,會讓很多一些澳門的創業者有機會在內地去發展他們的創業空間,去實現他們的創業夢,當然也配套了很多政策,比如說像招才引智,面對一些可能高精尖人才,比如博士、博士后,珠海是出台了相應的一些政策,比如最高每年35萬元的補貼,比如說大學應屆畢業生如果想去珠海、深圳這樣的城市落戶的,現在是非常方便的。包括其他的周邊城市都出台了很多政策去招才引智,讓高精尖人才和想創業的青年人才在那裡實現自己的一個空間。

  我們再聊一聊跟創業相關的話題,我們說一下創新。珠海在設立特區之初,是以漁業、農業這樣的經濟體為主的。現在伴隨著長足的發展,已經形成以戰略性新興產業以及先進制造業以及現代服務業、第三產這樣的主體產業結構,科技創新在珠海也是體現得比較的頻繁。珠海站在這樣一個歷史節點,是粵港澳大灣區的重要節點,珠江口西岸的核心城市,包括沿海經濟帶高質量發展的典范。它毗鄰澳門,我想問一下姚老師,您覺得珠海站在這樣一個區位優勢,澳門和琴澳之間的合作會有哪些多的空間?

  姚景源:珠海是這樣的,我們在幾個特區當中,珠海不像深圳那樣那麼光芒四射,成就偉大輝煌。但是,珠海很穩健,它非常穩健。而且珠海發展當中,我覺得最重要的就是它做到了綠色發展,就是剛才婭楠講到這40年珠海對環境的保護,一直是高度重視。

  姚景源:你看珠海的藍天白雲。我們講新的發展觀,首先是講創新,然后是綠色、協調。所以,珠海,我們要看到,在改革開放再出發的時候,它已經具備一個相當的優勢。下一步,因為珠海和澳門的關系,澳門雖然小,但是它是世界上很著名的一個旅游區,全世界到澳門旅游的人會有很多。但是澳門不足的地方是沒有發展空間,土地太少。我看橫琴周邊土地很多的,我們可以開發,為粵港、粵澳之間的發展,能給它創造條件,包括就業。

  我看過一個材料,說40年前深圳是小漁村的時候,寶安縣的時候,40年前,隻有兩位科技人員,一位是拖拉機的修理的技術員,還有一位是獸醫,現在深圳科技人員是200萬,40年增加100萬,從2個增加到200萬,這是人才優勢的具備。下一步我們改革開放再出發,我們以創新為根本驅動力的時候,我們要優化結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我覺得現在粵港澳大灣區就是具備了其中最重要的要素,就是人才要素。

  主持人:陸老師,我知道您也去過珠海多次,包括您對珠海、深圳、廣東這樣的經濟特區,以及輻射港澳,目前這樣的優勢,站在那樣的區位環境有怎樣的發展空間?

  陸婭楠:我們在大灣區的規劃當中也可以看到,我們強調城市之間的優勢互補。9個城市包括2個特別行政區,本身自己的長項和短板都不一,通過這樣一個大灣區,可以自己各展所長,同時也可以彼此之間相互彌補對方的短板,這是一個重要的特點。在大灣區裡面我們要建立全球領先的科技創新中心,首先像姚老師說的要吸引人才。前不久正好是粵港澳大灣區城際鐵路的規劃也獲批了,這15條城際線路,再加上大型樞紐,一下子4700多億的投資,它所帶來的是軌道上的一個城市圈,軌道上的城市圈是什麼概念?我們所有的9個城市和香港、澳門之間都是可以達到一小時通達,這樣人才的往來是非常便利的,創新資源的流通,大腦之間的碰撞,無論在線上還是線下,其實都可以說基本上沒有什麼障礙了。這實際上已經在基礎的硬件上,互聯互通上,已經有了一個非常大的進步和飛躍了。

  主持人:沒錯。粵港澳大灣區九個城市,每個城市都有自己的特色。通過互相的互融、互通,相互借鑒,通過吸取外來的經驗,並且把好的經驗相互溝通,把更好的東西通過出口,通過對外開放,把很多的東西可以相互交融起來。我們站在這樣一個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大的宏偉布局方面,您覺得還有哪些好的想法、好的方面可以借鑒,哪些地方可以更好去突破的?

  姚景源:改革開放再出發,我們還是要繼續深化改革和開放。深化改革,一是要進一步完善市場經濟機制,應該說,現在粵港澳大灣區在全國來說,市場意識和市場建設、市場完善程度還是最好的,但是我們還是要找出差距來,還是要從根本上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我們把工作,經濟工作的著力點由過去更多的追求速度和數量轉到追求高質量發展上來,進而就要求我們要以創新為根本驅動力。所以,新的這種改革開放再出發,大家一定要看到,有很多難啃的硬骨頭,我們要更好發揚拓荒牛的精神,才能實現第二個百年目標。

  陸婭楠:我同意姚老師的意見,我覺得其實在一個新的歷史起點上,我們無論做什麼其實還是像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說的那樣,還是要堅持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我們優化營商環境、深化放管服改革的空間還是很大的。投資者心目當中的完美的理想的市場環境可能還和現實之間是有差距的,我們彌補這個差距,彌補這個短板,打通一些堵點,解決所有投資者心目當中的痛點,可能就是我們下一步要出發的出發點,也是我們在實現新的經濟增長點的突破點。

  主持人:今天非常感謝姚老師以及陸老師做客《人民e財經》。今天我們和在線的觀眾朋友們溝通了我們對特區成立40年來的一些看法以及我們特區40年來所取得的一些輝煌成績。非常感謝二位嘉賓給我們帶來的經驗以及給我們帶來的這些分享,我們下期節目再見。

(責編:張桂貴、曲源)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