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强国新闻

顶层设计发布,国家水网怎样“织”?专家解读

人民网记者 丁亦鑫
2023年06月30日13:33 | 来源:人民网-强国论坛
小字号

中共中央、国务院日前印发《国家水网建设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提出“到2035年,基本形成国家水网总体格局,国家水网主骨架和大动脉逐步建成,省市县水网基本完善”。

为什么要建设国家水网?如何建设国家水网?国家水网和我们每个人又有何关联?人民网强国论坛专访了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党委常委、副院长王建华。

为什么要建设国家水网?

加快构建国家水网,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规划纲要》将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国家水网建设的重要指导性文件。

在王建华看来,之所以要建设国家水网,首先是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优化基础设施布局、结构、功能和系统集成,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国家水网作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在这个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

建设国家水网也是我国水情所需。自古以来,我国的基本水情就是夏汛冬枯、北缺南丰,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衡,与耕地资源、矿藏资源等经济要素不相匹配。“特别是近年来的气候变化加剧了这一态势,要求我们运用系统性的思维、系统性的基础设施网络,来实现更大范围的空间均衡,在一张水网中统筹解决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和水灾害问题。”王建华说。

此外,王建华还表示,水是生产之要,因此国家水网的建设与粮食安全、新型城镇化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发展都有非常密切的关联,建设国家水网将给这些方面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如何建设国家水网?

国家水网是一张什么“网”?《规划纲要》给出了明确答案:国家水网是以自然河湖为基础、引调排水工程为通道、调蓄工程为结点、智慧调控为手段,集水资源优化配置、流域防洪减灾、水生态系统保护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体系。

一直以来,我国都高度重视水利工程的建设。王建华认为,国家水网的建设已经具备了基础条件。《规划纲要》指出,我国已建成各类水库9.8万多座,总库容9000多亿立方米,水资源调控能力约30%;5级及以上堤防约32万公里,保护了全国大部分人口和经济区;建成大中型灌区7330多处,农田有效灌溉面积10.37亿亩。

《规划纲要》指出,国家水网建设将从“纲”“目”“结”三个方面加快推进。

“如果把水网比喻成人体,那主骨架和大动脉就是人体的纲。在主骨架大动脉的基础上对水资源进行相应的合理配置,把水输送到所需要的地方,这就是目,这相当于人体的小动脉和毛细血管。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还要有相应的调蓄工程,像水库和水源工程等,这就是结,类似于脾脏、肝脏等人体的储血器官。”王建华解释。

王建华表示,下一步,需要在重点推进主骨架和大动脉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水资源的配置工程、防洪排涝、河湖生态系统保护等工程建设。他强调,水资源调配“最后一公里”也同样重要。

国家水网与每个人有何关联?

《规划纲要》指出,要以全面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为目标。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对我们每一个人意味着什么?

王建华表示,水安全保障与每一个人都休戚相关:随着国家水网工程的建设,居民供水保障能力和水平会越来越高、城乡水环境质量会越来越好、河湖生态也会越来越健康。除此之外,水旱灾害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会越来越小。

“我国特定的地理和气候条件决定了我国水旱灾害多发频发,近几年极端天气事件呈现趋多趋频趋广趋强的态势,暴雨洪涝干旱等灾害的突发性、极端性、反常性越来越明显。加快构建国家水网,是完善流域防洪减灾体系的迫切要求。”王建华说。

针对水旱灾害防御新形势新要求,《规划纲要》指出,从流域整体着眼,以大江大河大湖等重要江河湖泊为重点,开展七大流域防洪规划修编,进一步优化流域防洪减灾体系布局,做好洪涝水出路安排,综合采取“扩排、增蓄、控险”相结合的举措,以流域为单元构建由水库、河道及堤防、分蓄滞洪区组成的现代化防洪工程体系,科学提升洪涝灾害防御工程标准,统筹防洪工程和非工程措施,进一步增强洪涝灾害防御能力。

王建华表示,我国面临着流域性洪水、城市暴雨内涝、山洪等灾害的多重挑战,提升水旱灾害防御能力,一是要继续推进大江大河干流堤防达标建设;二是推进重大水源调蓄工程建设;三是强化特殊情景下蓄滞洪区的科学运用。同时要加强非工程措施运用,利用数字孪生流域和水网来提升预报、预警、预演、预案的能力。

(责编:丁亦鑫、贺迎春)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