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强国新闻

中国医师节|一起守护心理健康

——专访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院长陆林

王志军 冯春昉 实习生何明岂 赵昕桐
2023年08月19日08:43 | 来源:人民网-强国论坛
小字号

2023年8月19日是第六个中国医师节,今年的主题是“勇担健康使命,铸就时代新功”。围绕“守护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医师的责任与使命”等话题,人民网专访了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院长陆林。

主持人: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重视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为什么要重视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呢?

陆林:这是我们党和国家以人民为中心的体现,是为了提高全国人民的幸福质量和生活质量。健康应该包括三个部分,一是身体上没有疾病;二是心理健康;三是对周围的社会环境适应良好。过去我们强调健康,更多的是强调身体上没病,不发烧、不痛、不感冒,这是不全面的,更重要的是我们心理上要健康。

其实在健康领域和日常生活当中,很多事情和心理健康、精神卫生有关。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有超过13%的人可能有各种各样的精神心理健康问题,其中很多人可能患有精神疾病。比如,青少年的情绪问题、电子产品成瘾问题,这些都是容易产生的问题。全世界发现有20%的青少年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精神心理问题,甚至有些可能是严重的精神疾病。这些问题如果得到及时干预、及时治疗,有可能很多人就恢复了,但如果不及时干预,这些孩子将来可能终生会有精神心理问题,这个对个人、对家庭、对社会都有影响。儿童、青少年、成年人、老年人,都可能会有各种各样的精神心理问题,轻的可能影响健康,影响生活质量,影响学习,重的可能有致命危险。比如抑郁症,一部分人会产生自杀的念头。很多患者在抑郁症没有发作的时候是很健康的,但是当抑郁症发作的时候,他的生活会变得很糟糕。不过,百分之七八十的抑郁症都可以有效治疗,甚至康复;有三分之一的抑郁症患者治愈以后可以完全不复发,完全恢复到正常。但是目前我们对此重视还不够,所以要加强对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体系的建设。

从儿童、青少年、成年人、老年人都可能出现精神心理问题来看,它伴随着我们社会存在,同时影响着很多家庭和个人。过去我们重视不够,对这些疾病认识不太充分,觉得抑郁症不需要治疗,或者治不好,或者抑郁症是个性不坚强、是因为矫情造成的,但这些都是不科学的。据科学家研究,抑郁症就是一个病,和得肠胃炎、消化道疾病、高血压是一样的,治疗也是有效的。

主持人:目前我国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发展现状怎么样?还存在哪些短板?需要在哪些方面发力?

陆林:我国的精神卫生事业,过去十几年发展得非常快,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后,党和国家非常重视。多项制度、政策的出台都极大地促进了精神卫生事业的发展。但是也有很大短板,这种短板有历史原因,也有资源投入原因。第一,医生储备不够。我们有14亿多人口,我们的精神科医生数量,和美国的精神科医生数量差不多,但是他们的人口才3亿多。现在国家下大功夫要培养更多的精神科医生。但是医生的培养,特别是高水平医生的培养,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做到的,要经过长期的训练,要上5年医学院,还要6年规培加专培,专培后才能成为一个医生,这就是11年;可是想把这个病诊断清楚、治疗得好,可能还要经过10年。这样加起来,一个能够独立处理一些疑难杂症的医生要经过20年左右的训练。

第二,我们的资源投入不够。很多医院的精神科配置不充分,很多基层甚至没有这样的科室,没有这样的医生。所以,现在很多小城市的老百姓如果有这方面问题,他需要往大城市跑,导致就医非常难。但是,短时间内又没有办法把医院规模做得很大,把医生扩充很多。因为一个医生的培养需要时间,即使把医院盖起来,但是找不到那么多优秀的医生,这可能还需要一段时间才能赶上。好在我们已经重视了,经过若干年时间,我们的状况会更好。

主持人:今天是第六个中国医师节,您心中认为的高质量医师队伍是什么样的?应该如何炼就这样一支队伍呢?

陆林:我觉得高质量的医师队伍非常重要,它是全民健康的基本保证,也是我们健康的守护人。我们来到这个世界,要有理想、有目标,为国家、为自己做一些事情,前提都是要有健康的身体,没有健康的身体,一切都归零。所以,需要有高质量的医疗服务水平、高质量的医师水平。炼就高质量的医师队伍,要从三个方面努力。

第一,在医师队伍培养的时候,要有高质量的要求。建议医学生除了考试环节以外,还有面试环节。能够与人沟通,有包容心、有同情心、有耐心,对人对事有热心的这些人,把他们吸引来并培养为医生。现在有些医学生毕业后没有从事医生这个行业,其中一个原因是医生这个行业的吸引力还不够大;另一个原因是他觉得自己不适合做医生。所以,我们在医生培养入门的时候就要提高标准。

第二,在医学生、医生的培养过程当中,从进入医学院的第一天,到医学院毕业,再到当医生,一直到医生这个职业做不动了,整个过程一直要强调人文关怀。医生面对的是人,不是机器,不是钢铁。所以,医生对人应该有温暖、有关爱、有关心。这是对医生在人文关怀方面的要求。

我们强调生病后,要三分医、七分养,七分养就是医生的支持和家庭的支持。所以,医生一定要具有这样的能力。如果一个医生是冷冰冰地治病,这个病的治疗效果可能就不好。大部分的病需要医生、家庭以及社会的支持和关怀,特别是一些疑难病,可能治疗手术效果不好,所以就需要家庭和社会的支持。

第三,让每个医生全部的心思精力都用在疾病治疗和科学研究上。医生要不停地研究新的技术解决病人的痛苦,因为科学无止境,医学到现在还有很多问题不能解决,需要医生去研究,所以,我们要鼓励医生,要给医生信心,要培养医生严谨的科学精神。

所以,我觉得一个优秀的医师,需要提高其入门门槛,严格其培养过程,给其一个辉煌的前途,然后让其在从事职业过程中有一个勇敢、科学、求实的精神。从入门培养,到自我训练,到社会给他的希望,形成一个良性循环。这样,我们医师的服务质量就会更高,老百姓的健康就会得到更好的保障。

主持人:第一次让您感受到“医生”这两个字沉甸甸的责任以及使命的时候,是什么时候?当时是发生了一些什么样的事情或者什么样的经历让您有这种感受呢?

陆林:我觉得作为医生,事关人命,责任和使命是非常神圣的。所以,医生必须要有过硬的本领。科学、医学的知识在不断地进步,不断地更新。我休假期间,最常做的事情就是看资料、看文献,医生要终身学习,这样才可能成为一个好医生。

作为一个医生,这样很辛苦,但是也有很好的回报,最大的回报是我们把病人治好了。我自己曾经历过,经常有患者的病治好后,他跑来说,“陆医生,我又来找您了”。我说你怎么样,怎么不太好?他说,“我完全好了,就是要来看你一眼”。这就是医生最大的回报和最大的成就。当患者治好以后,他能够完全回归到社会、回归到家庭,甚至有很多患者,他回归以后,给社会作出很大成绩的时候,我觉得我们医生应该感觉到很成功、感觉到这个职业很重要。

医生的责任和使命,我觉得是高尚的、辛苦的,同时这种辛苦是值得的,这种回报更多来源于医生这个身份,因为医生能解决问题,特别是解决很多人身体和心理上的痛苦,相当于挽救了人的生命。

(责编:冯春昉、贺迎春)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